郑板桥的小故事:从”乱石铺街体”到明码标价卖字画
郑板桥独创”六分半书”的由来
提起郑板桥的小故事,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他独创”六分半书”的经历。这位清代扬州八怪其中一个的艺术家,年轻时也曾走过弯路。他刻苦临摹名家书法,几乎能以假乱真,却始终得不到认可。直到一个夏夜,他在妻子大腿上练字被拍开:”你有你的体,我有我的体,为什么不写自己的体?”这句话如醍醐灌顶,让郑板桥恍然大悟——艺术贵在创新而非模仿。从此,他融合隶、篆、草、行、楷等字体特点,借鉴绘画技法,创新出别具一格的”六分半书”,也就是后人所说的”乱石铺街体”。这种字体看似杂乱无章,实则章法严谨,最终成为雅俗共赏的艺术典范。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:一味模仿终难成大器,找到自己的风格才是艺术的真谛。
郑板桥明码标价卖字画的趣事
郑板桥的小故事中,最令人会心一笑的莫过于他公开卖字画的”宰客”经历。1759年,他在扬州西方寺前立碑公布润格:”大幅六两、中幅四两,小幅二两…”更直言”凡送礼物、食物,总不如白银为妙”。这在当时可谓惊世骇俗,有人鄙夷,有人赞许,但更多人接受了这场艺术市场的革命。当江西张真人途经扬州时,有商人定制特大对联,郑板桥开价一千两。商人砍价五百两,板桥只写一半对联:”龙虎山中真宰相”,待商人付清全款才补上下联:”麒鳞阁下活神仙”。这个郑板桥的小故事展现了他幽默洒脱的性格,也开创了书画明码标价的先河,打破了艺术市场上虚伪的酸腐气息。
郑板桥艺术灵魂的现代启示
从郑板桥的小故事中,我们能学到什么?开头来说是他对艺术创新的执着追求,从模仿到独创的转变经过。接下来是他直面市场的勇气,打破”谈钱伤雅”的虚伪传统。如今艺术市场仍存在漫天要价、私下交易的现象,郑板桥三百年前的明码标价反而显得格外超前。这些小故事告诉我们:真正的艺术家既要有创新灵魂,也要有直面现实的勇气。郑板桥之因此能成为一代宗师,不仅由于他的艺术成就,更由于他特立独行的品格。他的故事至今仍能给当代艺术职业者以启发——怎样在保持艺术纯粹性的同时,也能体面地与市场共处。